《她們》改編自 1868 年出版的經典小說作品《小婦人》,由葛莉塔潔薇擔任導演及編劇,這是她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作品,也是她表白比起《淑女鳥》更加貼近她自己的作品,是她的一切,她以故事中的喬馬區做為榜樣、希望成為她那樣的人。
葛莉塔潔薇很有把握自己能將這部作品拍出最好的模樣,我覺得她真的做到了!小說中拋出的女性思想,在那個年代,僅是提出一個可能性,故事中女人似乎還是需要倚靠一位白馬王子出來拯救自己,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。而經過導演葛莉塔潔薇的改編之後,故事中的理念更加貼近我們這個年代的女性思想:做自己想成為的女人。女人可以有各種可能,妳就是妳。不管是勇敢追逐自己的事業,或是和相愛的人共組家庭,只要是自己想要的,都是值得被尊敬的事。
電影當中除了女權意識之外,我覺得更令我感動的部分是關於幫助人、分享的精神,真的很暖世。四個女孩的母親以施比受更有福的理念教育著她們,與鄰居們守望相助,並且參與志工活動,將自家的食物分享出去以及摘下自己的圍巾送給更需要溫暖的人。
以童年及成年後的兩條故事線穿插並進,童年的嬉鬧與美好;成年後的現實與實踐,最高潮的部分讓我一路哭到結尾,而且很悔恨沒有帶衛生紙,只好哭得很保守,以免鼻涕暴衝XD 這部電影很適合帶姊妹一起去看,我很開心跟愛哭的姊妹都被故事觸碰到淚腺,一起擦眼淚的感覺真好XD
[以下關於劇情討論,建議觀影後再閱讀]
故事裡的四姊妹都給了我關於女性很多的想法。大姊 Meg 有著戲劇的興趣,但是追求愛情與愛的人相廝相守一輩子,無論對方的經濟狀況,Meg 都覺得只要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,困境都能一起努力克服,即便過程中難免對生活有所質疑與不開心,但最後理智都告訴她只要是能和喜歡的丈夫在一起就是幸福,愛情對她來說戰勝了虛榮的華服。以前總是有種錯覺,覺得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就是耽誤了自己的青春與夢想,但其實這也就是她們其中的夢想不是嗎?
二姊 Jo 追求著自己寫作的理想,性格像男孩的她多麼希望能是家中的男丁,與父親上戰場。Jo 的改變從最初的恐婚,認為婚姻會毀滅自己寫作的信仰,到創作中面對瓶頸自我否定之後的心靈孤獨想婚,最終因為妹妹 Beth 的離世之後,她為自己而寫,決定寫出家中的故事,最後擁有自己的書以及學校。我非常喜歡這個版本的改編,電影中並沒有將 Jo 的結尾寫到她與教授結婚在一起,而是開放式的結尾,但能肯定的是她擁有了自己的事業,屬於自己的故事。她實踐了自己的理想,不透過他人之手,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。
三妹 Beth 猶如天使般的存在,當姊妹全忙於自己的事情時,她在意的是母親所交代的,去關心貧困的鄰居,她的段落也是我哭最慘覺得最暖心的部分,她的善良與乖巧,與老爺爺的忘年之交都暖到不行!好喜歡導演編排兩次 Beth 發病的方式,Jo 說她曾經陪她戰勝過病魔,這次也會不例外的!Jo 兩次從睡中醒來,看到空蕩的床鋪,第一次 Beth 健康的起床在餐桌早餐,家中熱鬧得過聖誕,第二次只剩下媽媽一個人在餐桌前啜泣,這段如行雲流水般的順暢,眼淚也如流水般嘩啦啦地止不住。
小妹 Amy,姑姑說:她是家裡最理智的人XD 也是葛莉塔潔薇改編後最成功的角色。我覺得 Amy 結合了 Meg 和 Jo 的特性,她有才華,喜歡繪畫,也想當個眾所皆知的天才,但她自知之明的了解自己並非天才,有夢固然最美,但也不能餓肚子,於是理智的她在那個世道裡她深知女人很難靠自己生活,如果非得要在婚姻裡取得生存利益,那當然要找個有錢人,讓家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。想為了金錢而犧牲愛情的她,最終也並沒有走向悲劇,而是放手一博與一生摯愛的 Laurie 結為連理。
Beth 過世之前和 Jo 說,她希望 Jo 能重拾起筆為她而寫,Jo 說她再也不寫了。而 Beth 的離世、Amy 的成婚,經歷家裡的重大事變之後,讓 Jo 一夜長大,她決定為了這個家而寫,記錄起女孩們的生活故事。像 Amy 說的:即便是女孩們不重要的生活瑣事,但寫出來了,就表示有它的重要性。小說中 Jo 與教授結婚定情,最終大家都有了感情上的歸宿,但新的版本詮釋將婚姻賣給了錢,擁有了書的版權、擁有了錢,如同姑姑說的,女人可以不結婚,但必須要有錢XD 女人不管有無才華、有無愛情,但必須要有錢啊!筆記筆記(喂)特別喜歡 Jo 和出版社老闆一來一往的爭取自己的版權以及分籌,新版的小婦人《她們》女孩們自己做出了決定,實踐自己並且勇於爭取,最後大家子在姑姑留下的大宅裡,一同付出自己的所知培育下一代,這是符合現代爭取女權主義高潮後的平權。總之推薦大家去看看新版的Little Women,絕對有所不同。
_
Elise murmur一點點心得 / FB粉絲專頁
Elise murmur / 【原創】 寬臉貓:熱愛電影的善良肥宅
留言列表